4月29日,文新院继本学期成功举办两期学术沙龙之后,再次举办第三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探索《大学语文》改革新路。《大学语文》是校公共平台课,授课任务由文新院的老师承担,面向除文新院以外的所有兄弟院系,覆盖面广,影响大,是文新院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以说,从它的设立至今,文新院领导和老师们一直在不断地在总结经验,探索和摸索改革的道路,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做到广受学生欢迎?成为了这次沙龙讨论的焦点。
沙龙由笪佐领院长主持,全院老师参加。王鹂、顾玉文、李晓华、詹悦兰等四位教师代表分别做主题发言,她们的发言题目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大学语文》改革之加减乘除”;“《大学语文》问卷调查分析”;“不拘一格育人才”。这四位老师都是青年女教师,是文新院的新鲜血液,她们的发言大胆、新锐,有独到的见解,充满着激情,又饱含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她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剖析和阐释,可谓精彩缤纷,高潮迭起。
王鹂老师率先发言,她提出:一、“大学语文”应与“中学语文”不同,中学语文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为了应试;而大学语文应拓展到文学、文化从而达到人文精神的启示,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兴趣,以春风化雨式的滋润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二、设置视野更广的课程,将文学、哲学、艺术、文化历史等加以细分设置成课程,课程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承担,以自助餐的形式向学生开出,只要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三、灵活的考核制度与之相配套,不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核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最后王鹂老师以王国维《去毒篇》中的:“感情上之疾病…必使其闲暇之时心有所寄…不寄于高尚之嗜好,卑劣之嗜好所不能免矣。”作为发言的结尾,凸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和应做为素质教育的定位。紧接着顾玉文老师做了题为“《大学语文》改革之加减乘除”的发言,她先从《大学语文》的“困”与“惑”谈起,用“刻舟求剑”和“买椟还珠”这两则寓言生动描述了目前教与学的现状,进而引导出了以“加减乘除”的方式进行改革的思路,其思路独辟蹊径,创意十足。她提出了如创建平台,资源共享;给大语减负,教材少而精;师生互动,课堂延伸;提倡个性教学,摒弃单一考核等一系列教学理念,反响热烈。接下来是李晓华老师进行汇报,她事先在她所授课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班级涉及文管、电子、商学院、计算机、旅游等,参与人数达198人,具有一定代表性,她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了多道问题,诸如: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说、读、写三种能力中你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什么样的教材能满足你的需要?如果将《大学语文》变成多个专题的讲座,由你们来选择,你认为怎样?等等,其统计的结果真实反映了学生许多的想法,对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具有着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最后发言的是詹悦兰老师,她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做到“五非”:一、非工具化教育;二、非学术化教育;三、非政治化教育;四、非公共思维教育;五、非信息传递,进而推导出大学语文教育更应该是种“美育”,最后谈到教学也应尊重教师的学术特长,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以“知师陋者在学生”作为警句结束了发言。
四位老师的发言新颖,富有个性,敢想敢说,如春风拂面让人为之一振,使在座老师们耳目一新。沙龙现场始终活跃而热烈,学术气氛十分浓郁,常务副院长石坚老师临时担当大众评委,对四位老师的发言一一点评,点评精到,妙语连珠。最后笪佐领院长做总结,他认为这次沙龙举办之成功超乎想像,没想到这四位年轻女教师做了如此认真而细致的准备工作,贯彻了第一次学术沙龙时提出的“求深、求新、求异、求活”沙龙理念,使文新院的学术沙龙上了一个新台阶,相信这次学术沙龙一定会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通讯 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