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文新院“校媒联盟”被评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校媒联盟”合作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省级创新实验基地是我校申请获批的第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验基地项目,也是我校积极推进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二、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培育建设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准立项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我校首次获得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学校专业与学科发展、“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又一个历史性突破。 至此,我校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各1个、省级(专科)特色专业1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培育建设体系。
三、完成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2010年新增四个本科专业
我校申请增设的广播电视编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4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我校本科专业总数增至31个,实现了学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也为学校“十二五”时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三级实验室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大实验室的共享力度和资源整合,逐步落实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为标准,不断完善三江学院三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电气信息综合实验示范中心于2010年年初顺利通过验收,并取得良好成绩;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正在加快建设,将于2011年下半年接收省教育厅验收。
五、课程建设再上新水平,《电路》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电路》课程获评选为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这也是继2006年《C语言程序设计》之后我校获得的又一门省级精品课程。我校初步建成了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校级平台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六、重视艺术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估成绩优秀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建立了一个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的建设管理体制,制定了一套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案,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队伍,搭建了一系列课程实践和社团活动的平台,形成了一个适应需求、满足需要的保障机制,探索并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教学、课程实践和社团活动“三维一体”公共艺术教育体系。2010年12月3日,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场考核。
七、基础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全国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再创新高
大学英语部完成了第一轮本科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级英语提高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达88.1%。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改革,2010年春季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达94.5%。学校从部分工科院(系)2010级本科新生中,遴选出79名学生组成工科高等数学提高班,开展教学改革试点。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工程”二期项目顺利实施
在2010年“创新工程”二期项目立项过程中,各院(系)、各部门、各单位有效动员、统筹整合,积极申报。经过集体评议,学校最终确定共立项45项,资助经费70万元。各项目负责人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按时签订了项目任务书。2010,省级教学建设与改革类项目下拨到账经费110.2万,创历史新高。
九、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为历年最高
2010年我校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各级各类奖项94个,参加的文艺类竞赛获得各级各类奖项7个,参加的体育类竞赛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2个。2010年是我校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数为历年最高的一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23项。07年以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省、校级项目总数达到122项,其中省级项目66项,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在启用了正方教务管理系统以来,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不断探索,教务管理系统成功升级,并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了作用。同时,网络课程(含在建网络课程)达141门,推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使用,加强了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校园一卡通工程项目正式启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陈云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