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建功立业报道”转载之三

发布日期:2008-05-10浏览次数:1553

                    省委省政府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要求


           建立健全到村任职大学生健康成长长效机制


                            王国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讯 5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健全促进到村任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国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主持会议。
  王国生在讲话中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选聘16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连续选聘5年。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深刻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国生强调,要在认真总结各地的探索实践和去年我省选聘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法程序,确保把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选拔出来。要坚持自愿原则,把握选聘条件,坚持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让整个选聘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安家补助、户口管理、助学贷款偿还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大学生到村工作的积极性。

  王国生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各有关部门和高校都要从大局出发,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要建立健全促进到村任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为他们干事创业、服务基层、奉献社会创造良好环境。要抓好岗前培训,落实培养措施,帮助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全面提高能力素质,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民群众、适应农村工作。要多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科技与信息推广、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对实绩明显、群众公认的大学生,要为他们干事创业、健康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母校,要关心学生在村工作情况,在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要加强典型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对优秀大学生的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他们的作为和价值,更多地关心、参与、支持这项工作,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成效。

  黄莉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她指出,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要根据选聘工作的计划安排,认真抓好个人报名、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面试考察、体检、公示、聘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要从长计议,进一步做好教育培训,安排好到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确保整个工作环环相扣、衔接有序、顺利推进。各高校党委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要鼓励学生党员特别是思想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有志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踊跃报名,努力输送农村基层需要、农村基层满意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要强化日常管理,注重跟踪培养。高校毕业生任职所在地的县(市、区)党委,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他们在农村基层思想稳定、工作安心。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要认真做好管理服务、培训考核、关心帮带等工作,努力实现党组织满意、群众满意、大学生满意的目标。

  各市委分管负责同志,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负责同志,省有关部门和各高等院校负责同志,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郁 芬)
网页阅读链接:http://xh.xhby.net/html/2008-05/08/content_6814633.htm

                 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建功立业


                                                本报评论员 
  我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将有16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磨砺成长、建功立业——满怀青春的热情与理想,牢记组织的要求和嘱托,背负群众的期待与信任,他们将在扎根基层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本领,将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之举、创新之举。这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治党治国的执政视野看,抓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我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深刻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理性决策,它可以从制度上解决乡村人才匮乏问题,加快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使干部队伍建设走向更加科学发展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农村条件艰苦,农村工作辛苦,农村基层干部经常风里来、雨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就是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干部。越是条件艰苦、困难较多,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和作风,这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大有裨益。尤其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年轻同志应当高兴地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在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中干事创业,在零距离倾听民声民意和直面民生现实中增长才干,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成长成才。价值在付出中显现,理想在汗水中升华,艰苦、困难、挫折既是磨炼意志的一种挑战,又是历练人生的一种机遇,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年省委省政府选派1011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江苏样本”,这一率先而为的火热实践,已经用越来越多的事实生动表明,这些从校门走出的大学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间经受历练,提升素质,逐步锻造出担当新农村建设生力军和党政干部后备军的优良品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巩固基层组织,保证事业薪火相传,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功在当前,利在长远。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这项工作,努力实现党组织满意、农民满意、大学生满意的目标。要实行公开选聘、竞争择优,让整个选聘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要根据大学生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长,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大胆工作,引导他们扎实工作、开拓进取;还要制定和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妥善安排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让他们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


  “闻鼙鼓而思良将”。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当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希望广大高校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和时代呼唤,自觉自愿勇赴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作出应有的贡献!

网页阅读链接:http://xh.xhby.net/html/2008-05/08/content_6814632.ht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