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建功立业报道”转载之一
新型村官佼佼者 三江学子杨晶晶
新华日报头版报道我校策划系毕业生杨晶晶
(这是《新华日报》头版报道的网页截图)
(这是去年
5月3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冒雨来到北京大学考察,胡锦涛在讲话中对北京大学师生提出了4点殷切希望,希望大学生要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对全体中国大学生的希望和嘱托。
5月4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这一消息的同时,又在头版配发了记者吴剑飞的调查《任职近一年,大学生村官怎样了》,文章对我校毕业生杨晶晶同学做新型村官的一系列进步给予了报道。我们部分转载于此,欢迎三江师生阅读。
我校办学一贯积极服务于社区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主动地、多渠道地为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做出三江人的贡献,不止是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和时代更快的人才,更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工作,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去年11月,《三江学院报》第92期发表过通讯员吴波的文章《扎根经济薄弱地区,建设和谐新型农村》,记录了10月22日,策划系顾永芝主任和吴波老师前往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巨镇王庄了解在此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晶晶同学工作情况的经过。当时在同学们中间引起较大反响。像这样的同学我校还有很多,他们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是三江的骄傲。杨晶晶同学等三江毕业生为践行三江人对社会的反哺情怀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
(记者 宋常铁)
任职近一年,大学生村官怎样了
——来自滨海县的一项记者调查
我省选拔千名大学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入村快一年了,这些新型村官在村里做了些什么?所学知识用得上吗?他们安心目前的工作吗?村民们认可这些上面派来的村官吗?记者近日在滨海县作了一番调查。
绝大部分人成长迅速,也有个别人离开了
去年夏天,44名大学毕业生告别城市的喧闹,来到滨海的经济薄弱村任职。面对陌生的环境、好奇的村民和关注他们的各级领导,他们开始辛勤耕耘,立志投身新农村建设。
杨晶晶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这位三江学院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已是八巨镇巨峰村的党总支书记,还是新当选的县人大代表。在这批大学生村官中,是佼佼者。
“怎么做好村里的工作?关键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小杨告诉我们,“你为村民办了实事,他们就会信任你。”
小杨起初任职的是王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她在村里转悠时发现,一组的石板桥太破旧了:30多米的长桥才两米宽,石板间的缝隙大得吓人。她设法争取到一笔扶贫资金,重修这座危桥。每天,她总要到工地看一看,半年多时间在桥头认识了许多村民。“多跟他们聊天,能了解好多情况,增进感情和信任。”修一座桥,赢得了一村人的信任。村民们不久就接受了这位“大眼睛书记”。村小学缺英语老师,她就去代课;养羊大户少资金,她就去协调;菊花等农产品不好卖,她就帮着找市场。
在党员群众的推举下,杨晶晶很快就由副职升为正职。八巨镇党委书记郑贵荣说:“当前农村村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不一定要局限在经济薄弱村。”
在滨海,像杨晶晶这样迅速得到提拔的大学生村官已有3人,还有的被评为县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当选乡镇人大代表。
(详见新华网新闻链接:http://xh.xhby.net/html/2008-05/04/content_6813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