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共探文化传播新路径一一三江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更生一行赴兴化市开展文旅短剧研讨

发布日期:2025-08-29浏览次数:131

 三江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更生

三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季丹军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詹悦兰

三江学院文新院双创中心负责人、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导演张丁心

 兴化市融媒体中心总编沈忱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宁军

南京兴化商会副会长、南京我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勇

南京卉心一笑文化传媒总经理、三江学院特聘企业导师、三江校友王浩

南京卉心一笑文化传媒编剧、南大核心(CSSCI)集刊编辑、三江校友贾梦薇


8月27日,三江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更生带领党委宣传部部长季丹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詹悦兰一行,赴泰州市兴化市参加《〈寻味兴化·浮生记〉第一季拍摄成果复盘与文旅价值深化——政校企协同共探兴化文化传播新路径》研讨会议。兴化市融媒体中心总编沈忱、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宁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接待。研讨会议由《寻味兴化·浮生记》总导演、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双创中心负责人、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导演张丁心主持。

周更生代表摄制方致辞。他指出,《寻味兴化·浮生记》作为一项由我校师生、校友联袂奉献的短剧项目,创新性地将“文化情感”与“影像叙事”结合,既是一次地方文化的当代表达尝试,也是三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成功落地实践。该剧的摄制公司“卉心一笑文化传媒”是三江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出的优秀企业,导演、编剧、制片等多位主创均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走出的年轻校友,真正实现了从“校园育苗”到“文化落地”的有效转化。周更生强调,青年创作者要把文化精神的“内核表达”作为创作的原点,在城市文脉与乡土烟火之间建立起兼具情感温度与现实深度的沟通桥梁。

研讨期间,与会人员围绕短剧创作过程、文旅传播策略、地方文化挖掘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共同回顾了第一季拍摄的整体推进路径,重点聚焦剧本创意、场景调研、人物设计、青年团队孵化等关键环节,深入了解项目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季丹军指出,兴化的文化底蕴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与实习土壤,学校将继续深化与文旅、融媒等平台的协同合作,推动教师深入一线、学生深入实践。他还结合“苏超”等传播案例,强调了故事化表达与地方文化挖掘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价值,期待借短剧实践探索出“时尚传播”与“本土叙事”相结合的育人新路径。

詹悦兰指出,地方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线索,是短剧剧本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她强调在数字叙事日益主导的当下,未来可探索短剧成果向文创产品延伸,与商业产业实现有效对接。

张丁心对文本策划、现场拍摄、剪辑节奏等前中后期的有机融合发表了见解。随后回答了嘉宾的疑问,并与团队成员协商了初步的后续规划方向。

在嘉宾发言环节,沈忱对《寻味兴化·浮生记》第一季的拍摄形式和文化呈现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兴化的文旅发展依托于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巨大的创作空间与传播潜力,短剧正是融媒体中心长期以来关注并期待实践的内容形式,对接下来的作品呈现也抱有更高期待。陈宁军表示,将继续做好拍摄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积极配合剧组各项推进。他指出,未来的拍摄计划应进一步发掘兴化特有的烟火气、人情味与文化内核,找准具有辨识度的地域闪光点,持续擦亮“文化兴化”的名片。翟勇表示商会将发挥平台优势,助力短剧的二次传播与文旅内容转化,推动“兴化味道”落地为文创产品。同时,他也表达了支持校地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愿望,期待共建文化传播新路径。

在创作报告环节,制片人王浩代表南京卉心一笑文化传媒团队,向三江学院、南京市兴化商会、兴化市文旅局与兴化市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的全力支持表达了感谢。他介绍了项目从文化基调奠定、片头片尾设计、文学顾问指导、场景选择到人物塑造的整体创作思路,强调了“真实地标+文化精神”的结合。同时,他提出后续优化方向,期待以系列短剧持续传播兴化文化。编剧贾梦薇对剧本的创新理念进行了阐述。她指出,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穿越剧”,而是一种借助文化场景激发的“精神穿越”——主角并非真正回到过去,而是在纪念馆、博物馆等现实空间中与历史人物展开思想对话,从今人的角度学习古人的智慧,并将其带回现实。这种文化式穿越突破了类型剧窠臼,呈现出独特的写实美学与思想深度。

本次会议是三江学院服务地方文化、推进应用型育人、构建多方协同传播机制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兴化市及地方文旅企业的务实合作,推动文化创意、媒体融合与青年实践有机联动,打造“校政企”共建共享共赢的文化传播新范式。

(通讯 张欣语 摄影 吴桐菲 审核 季丹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