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外国语学院、科研处联合邀请扬州大学原副校长、广陵学院理事会理事长俞洪亮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外语能力发展的立身之本”的学术报告。外国语学院院长郑玉琪教授主持报告会,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俞洪亮以技术革新为切入点,提出“人工智能翻译已能替代基础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何为?”的设问,指出新时代外语教育需完成两大转变:一是身份重构,外语不再仅是交流工具,而是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素养;二是目标升级,从“应试能力”到融合跨文化沟通、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高阶思维”。他认为外语人才需具备“三维能力”,技术协同力、人文思辨力和全球胜任力,强调培养“人机协作时代的领航者”。
俞洪亮提出中国教育需坚持“本土情怀+世界眼光”的双向逻辑,强化传统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导向,同时通过外语教育推动文化输出与国际话语权提升。他认为语言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俞洪亮还以某高校“全球胜任力”课程包为例,阐释如何通过AI导师实现个性化学习,引发学生对未来学习模式的热烈讨论。
郑玉琪在总结时指出,俞教授的报告不仅揭示了外语教育的转型方向,更启示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能力的“立身之本”在于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于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的兼具。我们不能一味依赖人工智能,而要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这场报告会不仅是一场学术分享会,更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深度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立身之本,恰恰在于对其人文性的坚守,对文明互鉴的担当。
(通讯 何晴霞 郑玉琪 摄影 吴疆 审核 郑玉琪)
俞洪亮教授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副校长等职。现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理事会理事长,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A类)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扬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教育领导与教育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约30项;近年来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等国家教学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