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英语系基层教学组织在2202教室召开了“英语专业跨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针对当前英语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围绕专业方向设置优化、跨学科融合路径、课程改革方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部署招生宣传与师资建设等配套措施。会议由系主任何晴霞主持,全体教师参会。
蔡斌、肖飞和许克琪三位教授做了重点发言,他们提出优化现有的“分流培养” 模式。从大一阶段即根据学生职业规划(考研深造、出国留学、就业创业等)进行动态分组,量身打造培养路径。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层面,主张打破院系壁垒,探索“英语+X”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整合教育教学、传媒学等学科师资,构建“语言主干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明确各课程模块的占比,确保基础能力与专业特色的双重保障。
跨学科融合成为研讨热点。会议提出“三维度融合”框架:一是方向融合,聚焦“英语+教育教学”(师资培养)、“英语+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英语+传媒”(国际传播)、“英语+高级口笔译”(语言服务)四大应用型赛道;二是条件融合,综合评估社会需求、师资储备及生源质量,针对以上四个复合方向存在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通过前置课程模块补强;三是实践融合,倡导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真实场景项目制”课程,提升复合型人才实战能力。
会议部署“全员招生”计划。优化专业招生宣传单页,寒假组织在校生返回生源地高中开展“专业认知公开课”,暑期开设“跨文化交流体验营”,拍摄“优秀毕业生访谈”系列短视频展示职业发展途径等。针对新兴方向师资缺口,提出“转型培养”策略,遴选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赴企业研修,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共建“英语+职业”课程模块。
会议明确两项重点推进工作。一是开展教育教学、数字传媒、国际传播、语言服务等领域人才需求的专项调研,细化融合方向,为2025人才培养方案方向课程开设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质量监测体系。
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专业负责人郑玉琪教授在总结发言时强调,跨学科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通过语言赋能构建专业生态,这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系统性创新。
此次研讨会为英语专业突围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培养体系改革,探索英语人才培养范式转型新路径。
(通讯 何晴霞 郑玉琪 摄影 翁晓斌 审核 郑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