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个专业、3门课程入选江苏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4-12-30浏览次数:469

近日,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公布了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入选名单,我校有5个项目(2个专业、3门课程)入选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别是英语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汽车构造》课程、《金陵绒花文化》课程。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与示范项目、教学内涵培训、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此次课程思政案例入选,充分展示了我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方面的典型成果。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立德树人功能,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方式方法,发挥优秀案例引领作用,夯实人才培养根基,营造课程思政教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通讯 徐隽 审核 王蔷馨)

 

新闻延伸:

英语专业

专业负责人: 郑玉琪

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何晴霞、楼毅、徐莉、杨卉卉、陶潇婷、汤雨露、盛雪茹、白杨、冯吉芳、刘晓静等

团队介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由专业负责人制订育人目标、系主任构建课程体系、全体教师具体实施的长期工作。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含4名教授、11名副教授、5名博士和2名外教。教师们爱岗敬业,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近5年,老师们在课程建设、教学竞赛、教材编写、教研科研、论文发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双创大赛和学科竞赛等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稳步提高。

思政建设:

新时代的英语教育需要守正创新,融合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既要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保持省一流专业水平,又要推动英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英语专业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精心融入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及国际视野等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特色是守正创新、分类推进、立足校本、党建引领、示范辐射守正创新是通过融合专业与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能力,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形成鲜明的应用特色;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通过课程群分类推进,提升学生素养;立足校本和地方需求,以示范课程引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英语教育、翻译和跨境电商等领域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党建引领强化课程思政,通过党建活动增强师生文化认识,提高育人质量;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成果丰硕,示范辐射效应显著,多个案例获省级及以上荣誉。

案例一:课程思政,铸魂育人

《口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融合互联网技术,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运用产出导向法,精准施策,通过智慧教学促进多元深度互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深化价值认知,确保三进工作实效,突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效果。依托该课程,教学团队获全国外语课程思政二等奖、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等奖、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完成省高教学学会课题并获优秀案例展示等成果。

案例二:建一流课程,育翻译精

省一流本科课程《笔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激发内驱、技术赋能、精进思辨的术、器、道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培育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依托该课程,教学团队荣获省教创赛特等奖,学生在竞赛、考证、科研及双创能力上取得佳绩。

 

 

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负责人:胡夏闽 

思政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设立于1998年,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通过专业评估,2019年成立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同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同年土木工程学科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起,学院开始推行国学教育,让专业教师关心学生德育,让学生们先做人,再做事、做学问。本专业2020年、2022年被评为校优秀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思政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蕴含思政元素、注重职业素养的专业培养目标

开展关注国家发展,献身建设事业的专业教育,土木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专业的情怀等思政元素。

注重劳动素质与工程素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双碳目标、绿色土木的理念及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工程素养,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育人价值。

2、建立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课程建设理念

土木工程专业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四类,形成 “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3、实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第一课堂是专业课程思政主阵地,通过课程实现育人目标;校内实践第二课堂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深化育人效果;校外实践第三课堂通过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网络平台第四课堂通过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全覆盖。四课堂相互衔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

4、构建校内外循坏、三阶段衔接的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路径

通过引培结合、主动投入、示范引领三阶段提升教师德育能力,让教师把课程思政当做一门学问,一种价值、一种信仰,刻苦钻研,成为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高超、技术方法娴熟,育人能力卓越的优师。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

教学团队简介:

课程负责人:刘萍

团队其他主要成员:蒋梦云、王世威、王凯

团队介绍:《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教学团队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获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1门,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1项,校教学竞赛思政赛道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竞赛微课赛道二等奖1项,竞赛产教融合赛道三等奖1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优秀毕设指导老师2项;教改课题立项及结题4项;论文6篇;国家级、省级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若干。

思政建设:

一、思政育人目标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为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已开展大纲修订、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系列工作,遵循学校“唯实求真,开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计算机学科跨学科融合特征,以及本课程强实践性等特点,提出思政育人目标如下:

1.知识传授:学生熟练掌握MCS-51单片机工作原理,灵活利用单片机片内外资源开展系统设计与开发,掌握嵌入式类系统开发技术。

2.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契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应用能力。

3.价值塑造: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科技发展而奋斗。

二、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优化“课堂-实验-实训-拓展”全程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校企合作协同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和实践平台;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情特点,设计分层实践教学模式。

(一)教学团队优化教学,课程体系融入思政,让思政内容更有温度

1.教学团队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深挖思政要素,优化实践教学设计,重构蕴含丰富思政内容的教案、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将价值引领与塑造潜移默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

2.教学团队积极参加专业拓展培训,探索单片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结合当前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单片机课程思政实践内容。

3.教学团队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思政教改课题,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现路径,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建课程思政资源,让思政过程更有力度

1.校企互融,结合课程知识,引入真实工程案例,构建蕴含丰富思政要素的项目库,通过项目驱动,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引导学生将课堂和实训、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因材施教,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实践的工程素养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鼓励和组织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参加双创、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公益等途径,将所学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三)统筹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实践创新平台,让思政路径更有深度

1.整合思政资源库,包括课程思政案例库、项目库、学生习题库。采取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

2.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化应用构建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跨学科工程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以坚韧的心态面对困难,培养其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3.创建嵌入式创新实验室,为对单片机技术兴趣浓厚和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开放共享的竞争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其科技报国的决心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评价

在“课堂-实验-实训-拓展”全过程,依据本课程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开展多元化考核。以“校--社会”为评价主体,采用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量化课程思政在知识、能力、价值三方面的改革成效,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培养路径,为课程思政提供科学评估,将“冷冰冰”的数据转变成能够反映“活生生”学生的综合表现。

 

《汽车构造》

教学团队简介

课程负责人:秦洪艳

团队其他主要成员:许兆棠 季丰

 

秦洪艳,副教授,主讲《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文化》、《现代工程制图》等课程。2023年被评为三江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荣获三江学院第二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竞赛一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汽车构造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荣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多媒体课件评优活动三等奖;2019年被评为三江学院审核评估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三江学院首届教师说课大赛二等奖;2015年荣获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本科组三等奖。

 

思政建设:

2021年《汽车构造》课程被认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同年被立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课程团队一直致力于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的探索实践,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抓住教师队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三大关键要素,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改革,赋予课程“魂”。图1是基于OBE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设计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课程目标定位。根据三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以及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重点,明确了汽车构造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

第二个环节是教学内容确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教学内容,除了理论知识,还包括实践内容及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内容。教学内容组织遵循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紧跟汽车行业新四化发展趋势。

思政教学内容的组织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展开,从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热点和未来趋势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引入中国古代车辆杰出成果,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涵养家国情怀;引入汽车行业优秀榜样人物故事,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引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DM-i及刀片电池研发案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专业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入电动车自燃案例,树立工程伦理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讲解国家双碳政策,树立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遵循行业规范。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方法设计。根本不同章节的授课内容,设计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创新,构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理实一体及项目化教学等。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案例、一个话题、一次实践活动实现思政案例与知识点的融合,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目的,如图2所示。

第四个环节是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助学和课后研学三个步骤。课程团队自建《汽车构造》线上课程,学生课前完成线上教学视频(包括思政育人视频)学习及单元测验;课上利用学习通APP进行随堂测验和互动交流;课后开展思政主题研讨、问卷调查、布置线上作业,如图3所示。通过课上课下多途径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困惑,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增强课程育人效果,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

第五个环节是教学效果评价。包括课前的诊断性评价、课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结课后的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做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增加思政育人考核占比。

第六个环节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通过教学反思对以上教学环节提出反馈和改进意见,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闭环,不断提出育人质量。

多年来,课程团队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全员全方位多角度地的进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积极推动“专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上汽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成果,近距离感受智改数转带来的实效,让学生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志向。

 

《金陵绒花文化》

教学团队简介

课程负责人:王慧

团队其他主要成员:田琛琛、王山杉、贺鹏、寇澜曦

团队介绍:《金陵绒花文化》课程构建了结构多元、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课程团队专注于南京绒花与非遗文化的教学、研究和传播。课程组成员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研究能力,致力于通过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南京绒花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思政建设:

课程聚焦江苏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非遗——南京绒花技艺,让非遗成为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石。在《金陵绒花文化》课程的设置中,秉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紧扣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机制三大关键环节;采取“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模式,以通识课程《金陵绒花文化》为主体、以非遗绒花工作坊为支点,以实践调研为辐射拓展,多维度、全方面深入强化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深化价值引领,强化文化认同,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目标建设,并科学设定课程目标。价值塑造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知识传授方面,系统介绍非遗绒花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典型教学案例

在“非遗绒花的推介发展”教学部分,引入南京绒花与奢侈品品牌、戏剧影视界的合作案例,介绍绒花在服饰装饰、室内设计应用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绒花制作实践”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手制作绒花胸针或发钗,学习技艺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绒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道,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效融入了思政育人的理念,实现了技能提升与价值观培养的双重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