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概念”作文大赛致敬 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在南京落幕

发布日期:2013-07-13浏览次数:1432

  向“新概念”作文大赛致敬
 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在南京落幕
    2013年7月8日,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在南京落幕隆重。本次作文大赛由《雨花》下半月刊、三江学院联合发起并主办。旨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写作热情,充分发掘优秀青少年原创作家,呼吁写作回归心灵,积极提倡“发现之美,表达之真”的优秀写作态度。
    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于2012年12月,历时6个月,收到各类稿件数百篇。大赛分初中组、高中组,由著名作家、编辑和学者担任评委,组成专家评审团。获奖情况如下:“初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高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另外,“初中组”和“高中组”共评出优秀奖100名。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二(8)王月同学的《黑色的和平鸽》获“初中组”一等奖,常州高级中学高三(5)阚文言同学的《西藏》获“高中组”一等奖。
    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1998年以来,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率先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积极地推动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造就了大批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徐鹏等著名的文坛新秀,同时也为日后的人文学科后备人才输送起了重要作用,成为高考选拔人才有利的补充形式,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江苏省是教育大省,也是文化大省,理应在推动教育改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作文大赛品牌等方面有所作为。此次,我们举办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就是要秉持提倡写作回归心灵,激发青少年写作热情、挖掘优秀青少年作家的宗旨,向“新概念作文大赛”学习并致敬,为打造江苏自己的写作大赛品牌做出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王勇)
    

 

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

               获奖名单
初中组
一等奖(1名)
《黑色的和平鸽》
作者:王月
学校: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二(8)班
 
二等奖(2名)
《妈妈会讲价》
作者:张翔
学校: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初级中学九年级(26)班
 
《南京的春天》
作者:祝无忌
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一(3)班
 
三等奖(4名)
《旧梦依稀》
作者:张兢
学校: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伊梦文学社
 
《远去的背影》
作者:崔炜萍
学校:南京市一中初中部初二(3)班
 
《瞧,这个人》
作者:周子庄
学校:南师附中新城中学初三
 
《我的航天我的梦》
作者:丁未一
学校:无锡东洚实验学校初中部八(5)班
 
 
高中组
 
一等奖(1名)
《西藏》
作者:阚文言
学校:江苏省常州中学高三(5)班
 
二等奖(2名)
《〈金蔷薇〉阅读杞记》
作者:徐梦鹰
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4)班
 
《陨落的王朝》
作者:黄宇凡
学校:常熟中学高一(5)班
 
三等奖(3名)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作者:尤雯婧
学校:扬州市第一中学高二(4)班
 
《亲情之书,爱的时光》
作者:许翰文
学校: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高三(9)班
 
《我的中国梦》
作者:刘毓
学校:扬州市第一中学高二(4)班
 
鼓励奖:100名(名单省略)。
 
 
关于江苏第一届“三江·心写作”作文大赛的评审
海马
    根据评委会的安排,由我来写这篇评审“总结”或“感言”。这不是一篇轻松的作业,但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我似乎又责无旁贷。所幸的是,我阅读了几乎全部的初审稿,对来稿情况大致还是了解的。
    对于此次征文,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是来稿数量虽然不像预期的那么多,但是质量较高。此次征文历时半年多时间,总共收到400多篇稿件,去除一些不合征文条件的稿件(如大学、小学和外省作者的稿件),有效稿件共300多篇。这些稿件的质量,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估量。大约在19年前,我曾在大学毕业后担任过7年中学语文老师,对那时孩子的写作水平,心中还是有数的。我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的进步。对于学生,对于中国的教育这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虽然中国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家也有很多意见,但这些年来,中国教育处在不断的改革和进步之中,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城市中学的来稿明显优于县级以下中学的来稿,重点中学的来稿优于普通中学的来稿,特别是在立意、境界和语言的表达上。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深忧虑。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阅读和写作训练的合理安排,可能都是重要的原因。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在尊重写作质量的前提下,在获奖作品的地区性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安排。尽管如此,我们从获奖名单中还是发现,城市特别是南京市的作者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三是此次收到不少大学、小学以及外省作者的来稿,因为不在我们的征文范围之内,只能忍痛割爱。但是,经过评委会的研究,我们对于其中的优秀稿件,还是给了一个鼓励奖。作为组织方,我们拟进一步扩大征稿的范畴,即设想在初中组、高中组之外,再设立大学组和小学组;同时,争取把征文范畴扩大到省外。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做出拓展和改进。
    四是其中的一些作品,与我们的征文初衷和设想尚有一定距离。这可能是我们在征文要求中说得不够清楚,也可能是我们的要求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要求存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也许正是我们征文的导向性与学校以应试为目标的作文训练之间的区分度之所在。
    本来,我打算对部分优秀作品作逐一评述。但限于篇幅和时间,只能略去。相信读者们在对选登获奖作品进行阅读时,自有评价和定论,并能明白和体悟到我们的征文导向,以及苦心孤旨之所在。那就是,强调人的“心灵”和“灵魂”在写作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以此区别于那些刻板和僵硬、且往往泯灭心灵和情感的所谓“应试之作”。
    这是第一届征文活动,我们将不断努力,克服包括物质条件在内的种种困难,把它办下去,并不断使之得到提高。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征稿范畴,让更多的作者可以参与进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期获得社会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像上海《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样的品牌,同时,我们还要培育一批像韩寒、郭敬明这样的有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群落。当然,我们试图培育的作者,可能与韩寒和郭敬明们会有所区别。否则,我们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多余的。
    我们是有理想的,更是有所期待的。谢谢大家!

2013年7月5日 于北书房

 

 

对“心写作”的某种阐释
海马
    “心写作”一词,来自于《雨花》杂志韩沐洋女士的灵光一闪。我把它称为词语,是因为它即将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词语——一个偏正结构或者主谓结构的名词。
    我们一起策划一个文学性的征文活动,我们的目标预定是上海《萌芽》杂志多年前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是模仿,不是对抗或者叫板,而是另立山头。但是,叫一个什么名字呢?许多天后的一天,韩沐洋说:就叫“心写作”吧。仿佛黑暗里,突然划着了一根火柴,我们的心头一下子有了光亮。于是,“心写作”就成为了一个词语。
    那么,如何来阐释“心写作”这个新的语汇呢?“以心表达人性之美,以心探索写作之新,以心传递思想之真。”这是“征文启事”上的某种渲染。它精到而凝练,但过于抽象和概括,难免有些凌空蹈虚之嫌。
     我的阐释则如下。
    首先,这是一个从“眼”到“心”的过程。“眼”,是对现实世界的照相式的留影;而“心”,则是对客观世界主观而能动的反映和过滤。一切不再是简单的照镜式的反映,这是传统现实主义的理念。我们所写的不仅是眼睛里所看到的那些,而是经过了心灵的过滤和折射,因而,发出的就是心灵的声音。这与唯心主义无关。它像一个三梭镜,通过它的过滤,才把客观和现实的阳光,分析出七种颜色和光彩来。这是彩虹的真正色彩,也是对客观世界更为本质的反映和呈现。因此,我们要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用心写作。我们呈现的是我们的心灵结晶,而它的阅读对象,则是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心灵。
    其次,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它从外在需要,变成了内在需求。特别是对于此次的主要目标群体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它不再是被逼无奈的写作,不再是出于功利或功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应付语文老师的作业以及各种大小考试,而是内在的表达冲动和欲望。这是一场目标、立场和态度的根本改变。
    最后,“心写作”的提出和提倡,也是对现实的某种对抗和抗议。在日益物质化和欲望化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的心灵正在失落和沙漠化,我们失去了心灵,在物质和物欲的海洋里,我们回头无岸。而那些拥有心灵的人,往往成为了沙漠孤旅。我们就是要唤醒更多沉睡的心灵,枯萎的心灵,迷失的心灵,让它找到回家的路。我们就是要把更多的孤独的旅行者集结起来,成为一支真正的队伍。
    而“心”的尺度的确立,也就是“新”的标准、立场和地位的确立,也是新的概念和新的思路的确立。这使得所谓“新概念”落到了某种实处,那就是写作者(当然也包括阅读者)的心灵。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新的词语,但却是一个长期失落了的话题。我们重新捡拾起它来,擦去它身上的灰尘,就像是一个失落已久的珍宝。
    因此,我的阐释仅是对众多提法的延展和引伸,更不排斥所有旧的和新的解读方法。它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心灵体验以及某种理性向度的思考,但绝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据说,原江苏省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曾有一段议论或者感慨,上海有“新概念”,作为文化大省和教育大省的江苏,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一个作文品牌呢?现在,它有了。它就叫“心写作”。它具有了水的灵性,这种灵性属于河流纵横的江苏,多雨的江苏。它属于南方,也属于中
国。
2013年1月22日 于北书房
分享到: